电话那头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急切需要听到欧洲盟友的防空承诺。 电话这头,爱丽舍宫里的马克龙慷慨激昂地许下誓言:“如果俄罗斯坚持好战立场,它将付出代价!”
然而这场通话的背景板却充满讽刺,法国自身已陷入长达15个月的政治瘫痪,没有正式政府,没有通过预算,连军队训练经费都捉襟见肘。
2025年10月12日,马克龙在社交媒体X上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时,法国国民议会仍在无休止的僵局中空转。 自2024年7月议会解散以来,各党派组阁尝试接连失败,国内养老金改革冻结,社会游行频发。 这一切似乎不影响马克龙在国际舞台上发射强硬信号。
马克龙从“调解人”到“抗俄先锋”的转变并非突然。 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,他还在呼吁西方“不要羞辱俄罗斯”,试图扮演和平使者角色。
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2月的巴黎援乌会议,马克龙首次抛出“不排除派兵乌克兰”的言论,瞬间震动欧洲。 当时德国、波兰等国立即划清界限,北约也紧急澄清无此计划。
到2025年,马克龙的措辞更加尖锐。 3月6日他宣布将讨论向欧洲提供“核保护伞”,直接引发普京用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历史发出警告:“某些人幻想重演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剧本,别忘了1812年法军的结局。 ”
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更直白警告:“派兵乌克兰将面临拿破仑大军团相同的结局,60多万士兵躺在潮湿土地里。 ”
法国国内政治危机成为马克龙外交强硬的催化剂。 极右翼领袖勒庞虎视眈眈盯着总统宝座,民众因退休改革持续抗议,马克龙支持率跌至低谷。 通过塑造“抗俄领袖”形象,他既能转移国内矛盾,又能与勒庞的“亲俄”标签形成鲜明切割。
但马克龙的强硬立场与法国实际军援能力存在明显脱节。 法国承诺的“幻影2000”战机训练计划因预算和教官短缺无限期推迟。
2024年提出的“地面干预可能性”连法国军方内部都私下承认“不现实”。 实际援乌内容仍集中在轻型武器和医疗物资,与所谓“派兵”威胁相去甚远。
西方阵营内部在应对俄罗斯问题上分歧明显。 2025年2月巴黎会议期间,波兰总统杜达证实“派兵问题引起最激烈讨论,未达成一致”。
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表示有些国家考虑双边派兵,斯洛伐克不参与。 这与马克龙试图构建的“欧洲统一战线”形象形成反差。
俄罗斯方面始终将马克龙的言论视为孤立行为。 克里姆林宫强调阿拉斯加会谈中出现的“积极势头”依然存在,把谈判停滞归咎于乌克兰不愿对话。 俄外长拉夫罗夫直指马克龙的言论充满“对抗性幻想”。
马克龙强硬的另一重动机是应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。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,欧盟面临15%关税壁垒却不敢反制。 马克龙试图通过推进“欧洲防务自主”证明法国能主导欧洲安全,包括组建5万驻军计划并刻意绕开北约框架。
民调显示超过七成法国人反对出兵援乌。前总理德维尔潘批评派兵援乌是“危险游戏”,可能刺激其他国家派兵援俄、触发核战争等五大风险。
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副主席泰尔特雷指出,马克龙已不对普京软化立场抱有希望,同时认定俄罗斯做法直接损害法国利益。
在10月12日的声明中,马克龙特别提及加沙停火协议,将其作为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范本。俄乌双方在领土归属、安全保障等核心议题上的立场南辕北辙。
分析人士认为,马克龙的外交喊话越来越带有“表演性质”,目的是维持法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象征性地位,非真正解决问题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免费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