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,呈逐年上升趋势,其中半数失眠患者因治疗时机延误或方法不当而转化为顽固性失眠。
顽固性失眠一般指的是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失眠。
顽固性失眠主要表现为频繁或持续的睡眠起始和维持困难,并存在白天觉醒期间功能受损,如疲劳、日间瞌睡、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等,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间功能与生活质量,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精神疾病及其他睡眠障碍发病率,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。
本病属于中医学“不寐”“不得眠”等范畴。中医药治疗不寐历史悠久,理论及临床经验丰富,具有毒副作用少、标本兼治等优势。
病因病机:
顽固性失眠总病机属阴阳失调,寤寐失常。寤寐调和,则阴平阳秘。阳气入里出表、潜降封藏是睡眠与觉醒主要的内在因素,阴阳盛衰偏颇、营卫调和失常均会导致不寐。
“肝病不寐者,肝藏魂,人寤则魂游于目,寐则魂返于肝。若阳浮于外,魂不入肝,则不寐”。由此可见,寤寐调和正常与否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。
老人或体虚之人,素体肝阴不足,或劳逸失调之人,肝阴血损耗,则藏血功能失司,而心血受于肝,母病及子,则心神失养,故而不寐;如情志不遂,肝之疏泄功能失调,肺之宣降、脾之运化、肾之气化功能均受其影响,加之饮食不节,损及中焦,久之津液代谢功能失常,形成痰饮、瘀血、气郁等病理因素,邪实扰心,心神不宁,故而不寐。
在临床工作中发现,顽固性失眠患者病位主要在心、肝,与脾胃、胆、肾密切相关。
患者肝藏血与疏泄功能失调共同存在,且易形成痰饮、瘀血、气郁等病理因素,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候,难以用单一之证型概括患者的病机特点,故而缠绵难愈。病案某,女,52岁。因“反复睡困难3年余”就诊。患者3年前因家庭琐事烦以及停经后逐渐出现入睡困难,睡前易思虑,入时间超出1h,半夜2~3时易醒,醒后难以入睡,则彻夜不眠。晨起神疲、头昏沉,伴潮热汗出、手心发烫、胸胁胀痛、心烦易怒,夜尿每晚1~2次,便调,纳可。停经3年。舌红、苔薄白,舌下有瘀络,脉弦细。
西医诊断:失眠。
中医诊断:不寐,肝肾阴虚兼瘀兼郁证。治宜滋水补肝,养心安神。
方予桑膝地黄汤加减治疗,处方:桑寄生30g,牛膝20g,生地黄12g,山茱萸10g,枸杞子10g,当归6g,白芍10g,川芎6g,茯神30g,炒酸枣仁30g,五味子15g,柴胡12g,薄荷6g,郁金15g,香附15g,夜交藤30g,龙骨(先煎)15g,龟甲(先煎)15g,合欢皮20g,牡丹皮20g,炙甘草9g。7剂,每天1剂,水煎服。二诊:患者服药后入睡困难稍改善,睡眠时间延长,偶有易醒,醒后可再次入睡,纳可,二便调。舌淡红、苔薄,舌下有瘀络,脉弦细。患者服药后症状改善,故守上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。三诊:患者述30 min左右能入睡,半夜醒后亦能再睡,偶夜间多梦,自觉睡眠浅,次日精神可,潮热汗出好转,手足心发热已不明显,近日胃纳不佳,二便调。
于原方基础上加石斛、炒麦芽、炒稻芽各20g以益胃消食。6剂,煎服法同前。
后患者复诊数次,经电话随访,现患者夜间睡眠已大致正常,无明显潮热、盗汗、头昏等症状。嘱患者保持生活规律,适当运动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波动。
《灵枢·五音五味》云:“今妇人之生,有余于气,不足于血,以其数脱血也”妇人每因经、带、胎、产而伤于血,久之肝血不足,肝藏血功能失司。
再者绝经期女性肾气阴阳逐渐虚衰,正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女子···七七,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也。
肝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,《索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肾生骨髓,髓生肝”。
肝血有赖于肾精的充养,肾精足则肝血旺,由此可见,绝经期女性失眠多表现为肝肾亏虚之象,且常兼热兼瘀兼郁,肾阴亏虚则不能上济心火,阴不制阳,虚火妄动,热扰神明;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肝阳上亢,可见手足心热、口干口苦等症;冲脉为血海,脉主胞胎,皆有赖于营血的充养,肝阴血不足,冲任养,则见经闭不行。
肝藏血,血舍魂,肝血不足,魂不守舍,则寐不安。情志不畅,木失条达,肝胆气郁,甚者化火生热,则见胸闷胁胀、急躁易怒。
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为肝肾阴虚兼瘀兼郁证,方予桑膝地黄汤加减治疗。
方中桑寄生、牛膝、生地黄、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;当归、白芍、川芎补血调血,血足则肝柔,肝柔则魂藏,魂藏则寐安;山茱萸补益肝肾,为平补阴阳之要药;酸枣仁养血补肝,宁心安神;五味子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;茯神健脾气,安心神;龙骨、龟甲调和阴阳;合欢皮、夜交藤解郁安神;牡丹皮清热凉血、活血化瘀;香附疏肝解郁、行气活血;柴胡、薄荷疏肝行气,郁金清心利胆;炙甘草调和诸药。如此肝肾同补,兼顾解郁清热化瘀,连服数剂后,诸症渐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免费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